今年初,潘恒球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表彰为江苏“最美法治人物”;不久前,潘恒球再登中央电视台《道德观察》栏目,用“说唱人生普法路”诠释“信仰与力量”。作为一个获得过诸多国家级表彰的“普法达人”,是什么支撑潘恒球36年始终行走在青少年普法一线,青少年普法对他意味着什么呢?
日前,记者参与区司法局“司法行政开放日”活动,走近今年74岁的潘恒球,探寻他义务普法路上的初心和坚守,体会他对青少年学生的“大爱”情怀。
上午9时,记者来到潘恒球在勺湖公园边租住的房屋。两年前,潘恒球和他的老伴为了方便照顾在城区上学的孙女,从老家南闸镇搬到了勺湖公园旁边。
一见面,潘恒球就不停地咳嗽,“前几天,因气温忽冷忽热,感冒了。”虽然潘老脸上有一些疲态,但他并不在意,兴致满满地拉着记者在桌边坐了下来,话题很自然地转入了他做了36年的青少年普法教育。
“潘老,青少年普法您坚持做了36年,用了近半辈子时间做一件事,您的动力是什么?”记者问。
“俗话说医院没有病人,牢里没有犯人’,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幸福。 如果一个青少年因为不懂法不学法而走上犯罪的道路,这对父母和家庭来说,就是天大的悲剧。我走上义务普法这条路不图名、不图利,只求青少年不违法不犯罪!这就是我志愿青少年普法的动力。”潘老的答案虽朴实,态度却坚定。
“阿姨,您支持他干这件事吗?”记者问起正在忙家务的潘恒球的老伴。
“现在肯定是支持的,刚开始的时候,我不理解。书不说了,家里没了钱,他整天往外奔,家里担子全撂给我,有钱无钱他不管,有粮没粮他不问,我那时候真难啊。现在儿女都大了,我们的生活也好了,他想做他喜欢做的事情,对身体也有好处,而且普法是对小孩子有好处的事情,我全力支持。”潘恒球老伴的回答让记者在感慨之余也多了几分感动。
36年来,尽管经济拮据、自己吃苦,但潘恒球始终没有动摇过普法宣传的决心。他的普法足迹遍布全省1000多个村居、社区,500多个厂矿企业和1500多所中小学校,先后为青少年学生义务讲课800多场,受教育学生达30万人次,普法行程累计超过万里。
聊起这些年来的青少年普法故事,潘老的话匣子停不下来。“我是说书出身,想当年我在苏北可是响当当的,虽然每天要赶场,但听书的人多啊,那在台上,我讲的带劲,台下听的入神。小孩子都欢喜听故事,如何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教育?我下了很多功夫:从报纸杂志上找法律案例,动脑筋改编成小故事,然后对着镜子练,一个小故事起码练二十多次。有故事,有表演,小孩子喜欢听也记得住。
“以前说的老书都在我的肚子里,但我为学生说的这些,我不能放在肚子里,所以我把这些年说的普法小故事编成书,留下来,要让更多的学生受益。我肚里还有许多好 故事有生之年还想再出第二本。”潘恒球将青少年法制课讲稿进行整理、校对,出版了16万字的《潘恒球普法故事选编》,向中小学生免费赠阅。
“为学生上法治课是我最大的快 乐,青少年普法36年,我无怨无悔。 我要一如既往,做一名普法路上的不老松’。”半天时间,从少年到老年,从说书到讲课,从艰难到快乐,从收获到设想,潘老说了很多。
因为当天下午潘老与勺湖小学约好,要为学生上法治课,记者便与潘老相约学生法治课上见。
下午2点30分,勺湖小学三(1) 班“各位同学不要吵,莫嫌老汉多唠叨。今天来到这里和大家说说‘德法涵养文明共创绿色校园’,同学们说一说,哪些是不文明行为啊?”一开场,潘老就用互动抓住了学生的心。
“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第三章第14条列举了未成年人的9种严重不良行为,这些都是不文明行为,如果沾染了,就有可能走向犯罪。潘老如数家珍,为学生们一条一条讲起了他的“法治故事”。
一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,学生们期待的眼神流露出他们的不舍。潘老与学生们相约下次抽时间再来,自己要“讲个够”,让学生“听个够”。
作为说书人,潘恒球前21年说的是历史,后36年说的是法律。前21 年,他面对的是书场中的听众,后36 年,听众变成校内外的青少年儿童。前21年,他说书是为了生存,后36 年,他则是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。潘恒球说:“青少年普法这件事我一定要做,而且要做好,为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,只要我活着,我就要尽我所能做点事情,能教育好一个孩子,就是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,也是我的心愿。